戏台上,秦腔艺术家领唱。戏台下,千名戏迷跟唱。镜头抬高满瑞网,拉远,身着戏服的花脸演员站在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长廊上,表演四击头亮相。
一方古典戏台,飞檐翘立,雕梁画栋。一座现代长廊,几何线条,钢筋铁骨。5月1日,“千人吼秦腔 共筑非遗魂”活动落地。13名秦腔艺术家,上千名戏迷聚集在易俗社文化街区,齐唱《三滴血》《辕门二帐》选段 。本次活动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,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,西安演艺集团、快手承办,西安市戏剧家协会、市广播电视台、西安易俗社协办。快手平台的直播,吸引数百万人次观看。
“走近观众”的演员
上午9点至10点,筹备工作有序进行,秦腔爱好者们早早到场签到,并领取专属的“千人吼秦腔”主题文化衫。
随着气势磅礴的倒计时声响起,10点整,活动正式鸣锣开演,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、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领衔登台,和易俗社中青年演员们领吼全场,带来《三滴血》“未开言来珠泪落”等经典选段。
当唱到《三滴血》“祖籍陕西韩城县”选段,秦腔艺术家们来到观众区域。观众纷纷起身,千人齐吼秦腔,雄浑壮阔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。每一个人都沉浸在秦腔的艺术魅力之中。
展开剩余77%“难不倒”的现场戏迷
本场活动在@西安发布 @西安易俗社 等快手号直播。主持人随机在台下抓人唱秦腔。从白发老者到小朋友,被点到的戏迷提气就开唱。不怯场的陕西观众让快手老铁目瞪口呆, “陕西人这么强?”
戏迷赵先生拄着拐杖从咸阳赶来满瑞网,他向记者炫耀到,自己家中还珍藏着1978年的戏票存根。“当年在易俗社站票听戏,如今能在高楼大厦前头放声唱。”老人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工作人员递来的互动手册,册页间油墨印着《三滴血》工尺谱,“得让娃娃们知道,咱秦腔不是博物馆的老物件,是能活在街巷里的。
72岁的刘女士常居新疆,但祖籍陕西。她一大早便来到现场,刘女士说从小就喜欢秦腔,这是属于陕西人的文化血脉。现场还有不少坐着轮椅的高龄戏迷。“嫽得很!”85岁的谭奶奶感慨,“听秦腔,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上来了。”
值得一提的事,不少年轻戏迷出现在现场。西安交大附小的曹同学今年12岁,却已有4年的戏龄。她大方表演起《红灯记》,引得身后的叔叔阿姨跟唱叫好。曹同学说,自己既喜欢秦腔,也爱听流行乐。“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、共同发展。”在西安长大的快手创作者@叶吉轩(小叶子) 在梆子乐中跳起街舞。他说秦腔很潮,也有着更多可能。
“正青春”的非遗秦腔
在易俗社的表演团队里,90后、00后演员占比超1/3。易俗社也入驻了快手,将短视频和直播作为秦腔的传播窗口,为秦腔注入了新的活力,显示出非遗传承的强大力量。
秦腔正成为快手上的非遗“顶流”。以2024年12月为例,秦腔相关内容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前年12月上涨65%,对比同年6月,则上涨了46%。《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》显示,秦腔是TOP3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。
快手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快手联合相关单位举办“千人吼秦腔,共筑非遗魂”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到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。美食景点外,西安还有“秦腔”这一文化标签。通过这一新颖的活动形式,助力非遗文化放大,让年轻人更多的关注传统文化,也给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
同时,快手希望能通过“极致体验+顶流传播+产业联动”,助力秦腔升维为国民级文化自信符号 ,打造政务媒体助力传统文化复兴的标杆案例。
据了解,现场还搭建了秦腔分贝挑战等趣味装置。“我们想让秦腔真正融入现代生活——让年轻人愿意关注愿意传播,助力秦腔‘火’起来。” 快手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来源:华商报 满瑞网
发布于:陕西省股天下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